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身边的事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乌兰察布市教育事业翻天覆地创新篇

    信息发布者:ljl123456
    2017-08-04 13:29:03   转载

    70年的沧海桑田,70年的时代变迁。70年间的乌兰察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如今的乌兰察布各方面突飞猛进,日新月异。70年间,乌兰察布的教育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,可谓今非昔比。

    60年代初读书学习呈小众化

    集宁师范学院的欧军老师出生在一个教师之家,父母亲都从事教育事业。受父母亲的影响,欧军和家里的兄妹相继走上了教书育人之路。两代人共同见证了乌兰察布教育事业近70年来翻天覆地的新变化。欧军老师向记者讲述,他的母亲是60年代初从集宁师范专科学校毕业,后被分配回家乡任教,成为一名优秀的山村教师,也因此生产队中第一所学校"独人班"出现了。十几个适龄儿童在一个班学习,同班里分三个年级,学习条件非常艰苦。"所谓的学校,其实就是一间房,大家同在一个班里上课。母亲教完一年级教二年级,然后再教三年级。我们兄妹几个也都是母亲的学生。"欧军感慨地说,"回想起那时候,母亲真的是很辛苦,在学校要照顾学生,回家还得照顾我们兄妹几个,给一家六口人做饭、洗衣。即便如此,母亲还是坚持了下来。"欧军老师回忆,那时候,村子里的人多数对学习没有概念,更没有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意识,很多家庭都是几代人不识字,所以他们也并不主张孩子们学习。但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教育,母亲不懈地登门动员。即便如此,很多学生还是会半路辍学,因为他们对学习并没有很高的热情。

    高考恢复后学习风气变化大自1977年恢复高考后,整个社会的学习氛围有了很大的变化。尤其受国家"尊重知识、重视人才、尊师重教"政策的影响,更多的人开始主动、积极地参与学习。人们开始重视教育,尤其是对下一代的教育有了新的认识。80年代,改革开放以后,尊师重教的氛围更好了,政府也紧抓教育事业,社会各界对于适龄儿童入学接受教育呈支持态度。学校教职工会在假期下到各个苏木乡进行招生动员。对一些偏远山村的孩子们,动员工作效果总是比较差,他们的父母亲不懂教育的重要性,也不愿意让孩子们出去上学。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精英式教学转变为大众式教学1985年,欧军毕业后分配至原乌盟教育学院任教。据他回忆,作为当时的地方高校,硬件设施还是相对比较落后,环境比较差。但那时候学生们的学习风气很好,学习热情也很高。欧军老师说,短短30年间,乌兰察布教育事业的变化可谓一日千里。就集宁师范学院而言,校区从一个(占地一百多亩)发展到如今的三个(占地共一千六百多亩);学生从最初的三四百人,发展到如今的一万多人;教职工由几十人,发展到现在的八百余人;专业由单调的几个专业发展到如今的本科35个专业、专科18个专业。虽然这仅是一个学校的变化数据,但足以彰显乌兰察布教育事业突飞猛进的巨大变化。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,尤其是2000年以后,教育事业发展得更快,尤其1998年全国扩招后,各高校生源更是大幅提升,至此从精英式的教学转变为大众式教学。本、专科升学率从百分之几提升至百分之几十。

    80后、90后爸妈注重下一代培养

    80后、90后爸妈是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成长起来的,他们对教育有了更深层的认识,他们更加注重对下一代的培养。在他们看来,适龄儿童步入学校开始接受文化教育,这是理所应当、顺理成章的事。除此之外,不少家庭开始注重对孩子才艺的培养。现在,越来越多的家长从怀孕便开始对胎儿进行"胎教",可见其对教育的认知程度和重视程度都有明显的提升。教育园圃育英才,今非昔比结硕果。相关数据显示,新中国成立以前,内蒙古千里草原上文盲、半文盲率高达90%以上。新中国成立后的近70年里,内蒙古的教育事业已逐步形成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、普通教育、职业教育、成人教育等比较完整、具有鲜明地区和民族特点的教育体系。目前,我市已拥有普通高校3所、成人院校1所。全市旗县在十年前已全部实现"两基"达标,"普九"人口覆盖率达到100%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